詹怡宜
詹怡宜(1966年6月29日—),臺灣女性記者、主播,是TVBS的「開台元老」之一,自1993年開台之初便擔任記者採訪新聞。1994年以「兼職主播」的身分登上TVBS主播台播報《無線夜 ...詹怡宜副總計劃今年於TVBS退休,轉任學界,將對新聞專業的熱情延續到人才培育之路。對於詹副總32年來的付出與成就,我們滿懷感謝,也深深不捨,衷心祝福她在 ...詹怡宜學姐(77級公行組)為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學士、美國芝加哥大學公共政策碩士。學姐出國留學前曾任《中國時報》,學成歸國後曾任《聯合晚報》、《自立晚報》記者,並 ...TVBS開台元老、新聞副總經理詹怡宜今(28日)無預警宣布退休,她從1994年以「兼職主播」的身分登上TVBS主播台播報《無線夜報》,如今要離開任職32年的老東家。詹怡宜 I-I Chan 芝加哥大學公共政策碩士 M.P. Public Policy, University of Chicago 現任 新聞部副總經理、《一步一腳印‧發現新台灣》節目主持人TVBS新聞部副總經理詹怡宜今傳出退休,詹怡宜在TVBS開台之初加入新聞部,從記者、主播一路到新聞部副總經理,如今她計劃今年在TVBS退休,轉任學界,將對 ...如今詹怡宜被證實將從主播台退休,退休時間也被曝光為今年7月31日,並計畫轉至台灣大學任教。 詹怡宜自1993年TVBS開台之初,就以記者身分加入TVBS ...於TVBS製作並主持《一步一腳印發現新台灣》已十多年的詹怡宜,常從社會各地的小人物身上發掘一個個令人動容的精采故事,但也令她反思,要如何為自己譜寫下一篇美好的故事…現年58歲的詹怡宜,台大政治系畢業,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取得公共政策碩士。她曾在《中國時報》擔任編譯,及《自立晚報》、《聯合晚報》任政治組記者,於1993年 ...影視歌三棲的亞洲天王任賢齊,出道34年身價突破人民幣5億元(約新台幣22.3億元),近期為「齊跡2025」巡迴演唱會在世界各地跑透透。本刊接獲消息,他經常於巡演之餘在各地看房,對房地產擁高度興趣,甚至有「唱到哪買到哪」的說法,近日更傳出他在大陸狠砸新台幣近億元,買下青島一整條街的房產,儼然是當地的房地產大亨。
主持人林氏璧日前訪問瓦基,兩個人話夾子一開停不了,因為一個是從台大醫院住院醫生裸辭、另一個則是從台積電副理放棄上百萬年薪轉行當Podcast說書人,林氏璧透露自己小時候的夢想就是找份穩定的工作一路做到退休,沒想到人生大轉彎,林氏璧說:「當時離開台大醫院是裸辭,放棄所有年資與公務員保障,從醫師變成部落客。」稍早發文談到年薪。
(中央社記者張建中新竹28日電)市調機構集邦科技今天表示,第1季面板驅動IC平均價格季減約1%至3%,第2季仍將小幅下滑;但變動幅度有限,價格下跌趨緩。
梵蒂岡高階消息人士今天透露,羅馬天主教的樞機主教們將自5月7日起召開樞密會議(Conclave),以選出全球教會的新任教宗。路透社報導,梵蒂岡官方預計不久將正式宣布此事。
詹怡宜自2022年2月重回畢業多年的台大校園,於新聞所擔任實務教師,目前教授影像報導,將自己親身採訪和主持經驗分享給同學,培養新一代媒體專業人員。
詹怡宜早在多年前就有退休計畫,2021年曾一度傳出閃辭消息,卻因遇上新冠疫情爆發而暫緩離職。今天正式宣布。TVBS指出,詹怡宜在開台之初就加入新聞部,從一線記者、主播到新聞部副總經理,她用專業、堅持與溫度,為TVBS新聞樹立了堅實的典範,也陪伴著台灣社會經歷了無數重要時刻。
TVBS開台元老、 新聞部 副總 詹怡宜 確定要離開任職32年的老東家,TVBS今(28)日宣布,詹怡宜7月31日將正式榮退,未來她將轉往學界任教,培養新一代媒體人才,新聞部將由資深總監王結玲接手負責督導。
詹怡宜副總計劃今年於TVBS退休,轉任學界,將對新聞專業的熱情延續到人才培育之路。對於詹怡宜副總32年來的付出與成就,TVBS滿懷感謝,也深深不捨,衷心祝福她在人生新旅程中繼續發光發熱。
現年58歲的詹怡宜,台大政治系畢業,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取得公共政策碩士。她曾在《中國時報》擔任編譯,及《自立晚報》、《聯合晚報》任政治組記者,於1993年轉戰剛開台的TVBS擔任記者,為「開台元老」之一,之後還擔任主播、製作人及主持人,新聞工作歷練豐富。現在除了是TVBS新聞部副總,也是節目《一步一腳印 發現新台灣》主持人,該節目曾4次入圍金鐘獎,並2度獲獎,詹怡宜也靠著該節目奪下2005年金鐘獎「文教資訊節目主持人獎」。
女星大S(徐熙媛)過世後,留下年幼的女兒「玥兒」與兒子「箖箖」,姊弟倆由生父汪小菲及後母Mandy(馬筱梅)照顧,日前傳出已隨父親回到中國北京,也多次被目擊一家人身影。近日玥兒迎來11歲生日,Mandy特別籌辦生日派對並邀請她的同學出席,畫面相當溫馨。
百萬YTR蔡阿嘎高齡90歲阿嬤「嘎嬤」過世,「嘎妹」一篇脆文意外掀開家務事,儘管家人們在社群曬出大和解合照表示,現已取得「家務事講開就沒事」共識,但卻也讓蔡阿嘎坎坷身世曝光,再次引起網友熱議。身為台大校友的詹怡宜,她即將重回畢業多年的台大校園,於新聞所擔任實務教師,教授影像報導,將自己親身採訪和主持經驗分享給新一代媒體專業人員。而對於詹怡宜30多年來的付出與成就,TVBS深表感謝,同時也感到不捨,衷心祝福她在人生新旅程中繼續發光發熱。
資深主播詹怡宜縱橫新聞界32年,是TVBS的「開台元老」之一,從一線記者、主播一路成為新聞部副總經理,始終秉持專業的採訪態度,帶給觀眾更深入、溫暖的新聞。如今詹怡宜被證實將從主播台退休,退休時間也被曝光為今年7月31日,並計畫轉至台灣大學任教。
詹怡宜自1993年TVBS開台之初,就以記者身分加入TVBS,1994年以「兼職主播」身分登上主播台播報《無線夜報》,後來在2004年開始主持節目《一步一腳印 發現新台灣》,報導台灣小人物的故事,開播至今累積許多觀眾喜愛。而詹怡宜過去憑藉《一步一腳印 發現新台灣》榮獲金鐘獎最佳文教節目主持人獎,專業的形象深植人心,也曾以《大河戀系列報導》榮獲金鐘獎最佳新聞採訪獎。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TVBS新聞部副總經理詹怡宜今傳出退休,詹怡宜在TVBS開台之初加入新聞部,從記者、 主播 一路到新聞部副總經理,如今她計劃今年在TVBS退休,轉任學界,將對新聞專業的熱情延續到人才培育之路,據悉她將到台大任教,於新聞所擔任實務教師,教授影像報導。TVBS表示對於詹怡宜32年來的付出與成就,滿懷感謝,也深深不捨,衷心祝福她在人生新旅程中繼續發光發熱。
至於詹怡宜的接班人選,由逾30年經驗的資深新聞夥伴王結玲主責督導,TVBS表示,王結玲歷經無數國內外重大新聞事件洗禮,展現卓越領導與新聞敏銳度,公司對其專業能力深具信心,TVBS將持續帶給觀眾真實、值得信賴的專業新聞。TVBS開台元老、新聞副總經理詹怡宜今(28日)無預警宣布退休,她從1994年以「兼職主播」的身分登上TVBS主播台播報《無線夜報》,如今要離開任職32年的老東家。對此TVBS證實消息表示,「對於詹副總32年來的付出與成就,我們滿懷感謝,也深深不捨,衷心祝福她在人生新旅程中繼續發光發熱。」未來詹怡宜將在台大擔任教授。
詹怡宜未來將轉戰學界,在台大擔任教授,事實上她自2022年2月重回畢業多年的台大校園,於新聞所擔任實務教師,教授影像報導,未來也將持續培養新聞人才,為新聞產業盡一份心力。問:記得那個時代「修憲」是很大的議題,是不是那個年代因緣際會的,新聞界對於政治方面的人才需求比較多?
在大四的謝師宴時,彭錦鵬老師跟我們介紹了工作機會,是《中國時報》國際組的編譯。當時自己一直想著要出國唸書,但不是大四就做好準備,所以心想如果找到工作,準備一下再出國,這樣還不錯。所以我那個時候先去了《中國時報》。
詹:我那時是就讀政治系公行組。那時是聯考變革時期,但填大學志願仍然比現在單純許多,我填志願就是照著分數高低去填。高中時,我只確定自己喜歡與社會相關的科系。儘管之後做新聞,但那時並沒有立志要成為記者,只想著自己想要做點「對臺灣社會有貢獻的事。」所以大致上還是照著上一屆放榜分數高低填志願。
問:當我們還在學時,學姐已在新聞第一線服務,表現令人印象深刻。學姐在新聞的領域是一個典範性的代表人物,對於學弟妹的生涯規劃很有參考價值。想請問學姐在還有「大學聯考」的時代,是否有其他想要就讀的科系?為何會將政治系列入考量?
雖然現今社會對於政治系的刻板印象是在中央與地方政府擔任公職,學姐卻走出一條新聞路:從記者到主播,再到節目主持人與新聞部副總經理。從政治到新聞如何可能?今年3月29日下午,學姐應系友會邀請,假母系貴賓室接受總編輯郭銘傑老師、碩士班二年級吳謹安同學專訪,內容整理如下。
詹怡宜學姐(77級公行組)為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學士、美國芝加哥大學公共政策碩士。學姐出國留學前曾任《中國時報》,學成歸國後曾任《聯合晚報》、《自立晚報》記者,並為臺灣首個衛星電視頻道無線衛星電視台 TVBS 的開臺元老。學姐從事新聞工作至今約30年,歷練豐富:除了記者,還曾擔任主播、製作人、主持人。詹學姐製作的《大河戀系列報導》更於2000年獲得金鐘獎最佳新聞採訪獎;2005年學姐再以《一步一腳印,發現新臺灣》獲得文教資訊節目主持人獎。學姐現任 TVBS 新聞部副總經理,並為母校新聞研究所兼任講師。
當時我有填經濟系與法律系,但對於經濟,因為自己數學不夠好,所以疑惑自己是否能夠唸得好;也有一點想念法律,但卻覺得自己可能也不夠暸解法律。自己其實對於學系沒有那麼清楚,只有一個很模糊的方向。我現在看女兒未來想念法律,她會比當時的我還認真去申請。
讀政治系時,覺得最棒的出路是成為學者。當時覺得唸書是最厲害,很聰明的那種人,理應就會繼續唸下去,就是一種「有為者亦若是」的感覺,就像蕭全政老師。此外,自己也想畢業後去立法院當助理,但並沒有特別想去當公務員。
時報的考試是翻譯一篇時代雜誌的文章,我的英文沒有特別好,但這個工作可以晚上上班,白天準備GRE考試,所以就到了時報國際編譯組,從那時開始接觸新聞工作。我在時報待了一年,隔年(1989年)的6月發生天安門事件,需要翻譯大量外電,國際組的同仁就被派至大陸組寫稿。那時,申請國外學校的結果也剛好出爐,我就出國了。這一年工作的經驗才讓我真正暸解新聞是什麼。雖然只是翻譯外電,但你會想像自己彷彿身在現場,覺得自己寫的東西能夠影響別人的觀點,這件事情讓我覺得很棒、很享受。我當時是最菜的,負責的是拉丁美洲的新聞,而因為拉美常發生政變,需要去暸解這個國家。剛好自己又是念政治,就覺得這件事情很不可思議。印象很深刻的是自己前一天寫的稿,隔天坐公車時,剛好看到旁邊的的乘客正在閱讀自己寫的新聞。陌生人讀自己寫的文章,讓我覺得很感動。
誠摯感謝新聞部詹怡宜副總經理,在本台開台之初加入新聞部,從一線記者、主播到新聞部副總經理,她用專業、堅持與溫度,為本台新聞樹立了堅實的典範,也陪伴著台灣社會經歷了無數重要時刻。詹怡宜副總計劃今年於TVBS退休,轉任學界,將對新聞專業的熱情延續到人才培育之路。對於詹副總32年來的付出與成就,我們滿懷感謝,也深深不捨,衷心祝福她在人生新旅程中繼續發光發熱。詹怡宜 (1966年6月29日 — ), 臺灣 女性 記者 、 主播 ,是 TVBS 的「開台元老」之一,自1993年開台之初便擔任記者採訪新聞。1994年以「兼職主播」的身分登上TVBS主播台播報《無線夜報》,隨後十多年間仍不斷兼顧採訪記者與主播播報的職務直到今日。現任 TVBS新聞台 新聞部副總經理、 一步一腳印 發現新台灣 主持人。
原本害羞、最怕在人前表達的女生,後來成為新聞節目主持人?有拖延症又不夠果斷的記者,因緣際會下,擔任最講求時效的新聞台主管?不擅長時間管理、總學不會一心多用的職業婦女,終究在慌慌張張、奔波於辦公室與廚房之間的壓力下,把兩個女兒養大?或者,在年輕時經歷壯年父親病逝,這個從小固定上教會的基督徒如何靠著信仰走出悲傷?甚至,經歷了職場30年,退休之後會怎麼安排人生後半場?人生有新的可能嗎?
自此之後,我開始認真想,除了缺乏自信之外,我還遇到些什麼困難?如果真的要報導一則屬於我的一步一腳印故事,這段故事會怎麼開展?能算是個精彩故事嗎?
但我明明主張每個受訪者都有故事,只有精不精彩的差異啊。於是那天緊急想了個困難回答小學生。我提到自己從小害羞、缺乏自信且不敢表達,從來不敢舉手說話,總擔心自己講錯被人嘲笑,長大卻不小心當了記者,每天都得面對自己最不擅長的事。這是真實故事,雖然聽起來像是生活中的小事,但確實是我人生困難的一部分。
有一次到一所小學跟孩子們分享一步一腳印採訪經驗的心得,提到這段「突破困難就能形成一段精彩故事」的公式。最後問小朋友有沒有問題?有個可愛的國小學生舉手說:「老師,那妳遇到的困難是什麼?」天啊,他問倒我了。我只是個平凡順利的新聞工作者,記錄並呈現別人的故事,自己能有什麼故事?
畢竟作為記者,我總在說別人的故事,真要認真問自己,才發現要能濃縮人生,好好講出一個關於自己的故事,竟是如此困難。
我在TVBS製作節目《一步一腳印 發現新台灣》已經十多年了,這是一個說人物故事的節目。我們的採訪對象不是一般社會認定的新聞大人物,是想從普通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中找出值得學習的精神。不論是山區送信40年的老郵差、學習有機種植想保護土地的熱血青農、或者一位單親媽媽越挫越勇的創業故事……我們把這些真實人生濃縮剪輯搬上螢幕,分享給觀眾尋求共鳴。選題的標準不在新聞性、話題性,而是故事。
在討論題目時,我通常希望記者們能先簡述出故事大綱,「不是要介紹豐功偉蹟,是要能用短短100字說出關於主角的故事,為什麼選擇報導他」、「不是公關宣傳,是要真實、有難處、有轉折、有發展的才算是故事。」我總這樣提醒記者和我自己。因為人物報導的故事線如果沒有先濃縮聚焦,很可能形同流水帳;如果沒有抓穩真實與客觀,也有可能不小心成為一篇受訪者自吹自擂的吹捧文。100字內簡述一段人生故事,確實是項艱難的任務,但我們就是在這樣的訓練中漸漸學會將受訪者的回憶整理出有意義的故事架構。
在報導過上千個小人物後,我漸漸得出一個公式,《一步一腳印》人物的所有簡述故事幾乎都有個共通點──人生中的困難。不論採訪拍攝時受訪者有多滿足、多成功,故事都是來自各種或大或小的困頓、問題或不滿足,最後,能從越深的低谷中走出困境的,故事通常就越動人。每個禮拜我們在製作報導出幾則人物故事時,真的察覺到精采的人生故事不會只是停滯住的幸福美滿,是路上起起伏伏、或大或小、連續不斷的動態變化中,讓人說得出難處、轉折過程中的各種發展。
他是我們一群固定聚會的老同事之一,十幾個朋友中,我們已無預警地送走兩人了。看著過去大家聚餐的照片,難免想,下一個會是誰呢?人生宴席終究會結束的,沒有人能預知離開的順序、離開的方式。但製作影片的經驗提醒我,現在的互動最後都成為故事,希望留在彼此心中的都是段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