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症

簡介. 阿滋海默症是一種大腦疾病,該疾病會導致記憶,思考和行為問題。 · 這是最常見的失智症形式. 失智症是有關記憶喪失以及嚴重程度足以干擾日常生活的其他心智能力問題的 ...失智人口知多少 · 3. · 阿茲海默型失智症(Alzheimer's disease)最多,占56.88%; · 血管型失智症(Vascular dementia)次之,占22.91% · 巴金森氏症失智症(Parkinson disease ...阿茲海默氏病(英語: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種發病進程緩慢、隨著時間不斷惡化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此病症佔了失智症中六到七成的成因。最常見的早期症狀為喪失短期 ...阿茲海默症為一種退化型的失智症,是目前全球失智症中比例最高的類型,通常好發在65歲以上的族群。而阿茲海默症的病因,是由於異常蛋白質沉積在大腦,造成腦神經元損傷。一開始 ...阿茲海默症是一種不可逆,進展性的腦部疾病,其特徵為澱粉樣蛋白老化斑(Amyloid plaques)及神經纖維糾結(Neurofibrillary tangles)的形成、腦中神經細胞間連結的喪失,和這些 ...阿茲海默病是一種大腦疾病,它會慢慢破壞病人的記憶力和思維能力,最終使病人失去執行最簡單任務的能力。大多數的阿茲海默病病人是在進入老年後開始出現症狀的。儘管有各種 ...阿茲海默症是一種最常見的神經退化性失智症,好發於65歲以上之老人,在台灣80歲以上的老人每5人即有1人罹患此疾病。因為全球人口快速高齡化,阿茲海默症已成為許多已開發 ...阿茲海默症為大腦神經細胞退化所造成的失智症,通常以大腦皮層為主。早期病徵以記憶力衰退最明顯,像是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困難,合併有認知功能、行為或性格的 ...10 個警訊. 干擾日常生活的記憶喪失不是典型的衰老現象。這是阿滋海默症的症狀,這種致命的大腦疾病會導致記憶力,思考和推理技能慢慢下降。每個人都可能經歷其中一個或 ...APOE基因檢測 目前已可以抽血檢驗APOE對偶基因類型。然而,APOE ε4只是一個風險因子,血液測試不能肯定一個人是否會得到阿茲海默症。一些研究者甚至認為,抽血篩檢永遠無法100%預測阿茲海默症是否會發生,不過再檢查一些其他風險因子基因也許還是有用的。 雖然確實機轉還未知,不少研究顯示APOE ε4會增加得病風險,也幫助解釋阿茲海默症好發年齡的變異性:有遺傳到一個或兩個APOE ε4對偶基因的人比沒有的人有更早的疾病惡化。 即使只有這幾個突變基因其中之一被雙親中的一位傳給下一代,下一代也幾乎一定會發展出早發性阿茲海默症 (完全外顯性complete penetrance)。如果家長之一是家族性阿茲海默症,在下一代得到此病的機會高達50%,這就叫做「體顯性」遺傳。 早發型阿茲海默症相當罕見,僅佔阿茲海默症病人中的5%,主要發生於30-60歲之間。有些早發型阿茲海默症被稱為家族性阿茲海默症(Familial AD),具遺傳性。家族性阿茲海默症由一群在第21、14、1對染色體上基因變異和這些變異形成不正常的蛋白質所引起。第21對染色體上的APP基因突變造成不正常的澱粉樣蛋白前驅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形成。第14對染色體上的PSEN1基因突變生成不正常的早老蛋白一號(Presenilin 1)。第1對染色體上PSEN2基因突變製造出早老蛋白二號(Prensinlin 2)。 阿茲海默症是一種不可逆,進展性的腦部疾病,其特徵為澱粉樣蛋白老化斑(Amyloid plaques)及神經纖維糾結(Neurofibrillary tangles)的形成、腦中神經細胞間連結的喪失,和這些神經細胞的凋亡。阿茲海默症可分為兩種:早發型阿茲海默症與晚發型阿茲海默症。兩者都跟基因具有關聯性。 在其他疾病中,基因的變異或是基因的一個改變也許會發生,但是並不必然引起疾病。也就是說造成某些疾病發生,需要一個以上的基因變異,而這些基因變異會造成得到某個病的風險增加。這樣的變異就叫做基因上的危險因子(Genetic risk factor) 科學家至今尚未完全明白阿茲海默症的成因,然而,隨著對這個疾病的了解越來越多,我們發現基因在這疾病中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經由美國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和其他機構贊助跟執行的研究,正在阿茲海默症病因的基因觀點上努力發展中。 有些疾病是因為一個基因的突變(genetic mutation)或永久性改變所造成,如果一個人從雙親遺傳到跟某疾病相關的突變基因,常常就會得到這個疾病,譬如囊腫纖維症(Cystic fibrosis)、肌肉萎縮症(Muscular dystrophy) 和亨丁頓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都是單一基因的異常導致疾病的例子。 科學家了解到上述幾個突變基因,都會造成β型澱粉樣蛋白的形成量上升,β型澱粉樣蛋白是澱粉樣蛋白前驅蛋白(APP)形成的腦中老化斑塊主要成分。 這些早發型疾病研究的重要性,在於它們證實基因在阿茲海默症的重要性、協助辨認出阿茲海默症裡面的關鍵的基因,和部分解釋阿茲海默症,發作年齡差異的原因。 絕大多數的阿茲海默症屬於晚發型,發生在60歲以後,科學家透過研究發現導致早發型阿茲海默症的突變基因,跟這類疾病沒有關聯。 雖然,晚發型阿茲海默症至今還未發現特定的致病基因,一個易感性基因危險因子(Predisposing Genetic Factor)已被發現會增加病情惡化的風險;第19號染色體上發現的E型載脂肪蛋白基因(APOE, Apolipoprotein E Gene)。APOE中包含一段在血液中攜帶膽固醇的蛋白基因序列。APOE基因有不同的對偶基因(Alleles)型態,其中最常見的為:APOE ε2,APOE ε3,和APOE ε4,阿茲海默症是一種最常見的神經退化性失智症,好發於65歲以上之老人,在台灣80歲以上的老人每5人即有1人罹患此疾病。因為全球人口快速高齡化,阿茲海默症已成為許多已開發國家重要的流行病症之一。而令人憂心的是,迄今並未研發出有效的藥物可以治癒或減緩阿茲海默症的病程。 β類澱粉蛋白沉澱在大腦,引起大腦神經元發炎,被認為是造成阿茲海默症的主因。然而引起大腦發炎的源頭也可能來自於腸道。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莊志立研究員團隊透過果蠅動物模式,發現腸道與大腦交互調控阿茲海默症的機制。此二個器官間的交流對話,可透過腸道感染並動員免疫血液細胞,吸引這些免疫細胞到阿茲海默症腦部,並影響神經退化。 莊志立研究員實驗室在2012年研究發現,腸道細菌性感染會牽動其它的器官也產生免疫發炎反應。腸道是神經密佈的器官,是大腦以外最複雜的神經系統,素有「第二大腦」之稱。近來許多研究顯示腸道與大腦之間有密切的溝通,並有文獻發現一些精神疾病,例如憂鬱症或精神分裂症,都與腸道菌相的失衡有關,然而其間作用機制仍然有待發掘。 莊研究員大膽假設:腸道菌相的失衡或許會加速阿茲海默症的病程?其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吳師誠博士後研究員、曹姿萱研究助理與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張國明醫師,歷經五年研究證實腸道菌相的失衡,的確會加劇阿茲海默症大腦神經退化的病程,此一前瞻創新的研究成果獲得國際高度青睞,已於2017(今)年6月20日刊登在國際頂尖科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研究團隊利用果蠅阿茲海默症的動物模式,餵食腸道桿菌去破壞腸內菌相平衡。結果發現阿茲海默症的神經退化病程明顯加劇,動物壽命縮短並且行動能力變差。接續探究致病機轉,發現腸道菌感染後,會刺激體內免疫血球細胞移動至阿茲海默症腦部,引發大腦產生大量產生促進發炎的細胞激素及氧化自由基,進而促進腦神經細胞死亡。進一步研究,發現這些免疫血球細胞的移動能力會因腸道菌感染而提升,然後這些過動的免疫細胞會受到大腦的氧化自由基所吸引,轉移至大腦去加劇發炎反應。本研究證明腸道可以透過身體的免疫血球細胞,去調控大腦的發炎反應,進而讓阿茲海默症的神經退化加劇。 莊志立研究員表示,此研究發現可幫助未來在研發阿茲海默症的治療策略上,提供另一種新穎的思維。雖然尚未經人體的相關研究證實,但就動物器官間免疫生理平衡的共同特性,團隊合理推論阿茲海默症的病人應避免腸道感染以免加劇病情。此外,雖然目前研究看到的是腸道對大腦的負面影響,但若純粹只以兩者溝通的角色來思考,此研究發現也暗示著腸道與大腦之間的免疫溝通,是一種控制大腦發炎以及神經退化性的重要機制。因此,並不排除腸道也可能正面影響大腦的健康。未來若經進一步研究證實,我們將來或許可以利用藥物或飲食運動調控腸道功能,間接改善大腦的健康。治療阿茲海默症,屆時就不需要依靠藥物穿透腦血屏障進入大腦,而是透過改變腸道與大腦的免疫溝通,就能減緩阿茲海默症的病程。阿茲海默症會隨著罹病時間的增長而出現不同程度的症狀,紐約大學格羅斯曼醫學院 (NYU Grossman School of Medicine) 教授 Barry Reisberg 提出,阿茲海默症可分為七階段病徵: 想要避免罹患阿茲海默症,應盡量減少攝取容易讓身體發炎的食物,像是精緻澱粉、加工食品、炸物等,並應避免過度飲酒與抽菸。 無法按照原先設定好的計畫行事,例如看著熟悉的食譜做菜卻會漏掉幾個步驟、依照使用說明書組裝衣櫃卻還是出錯,且無法集中精神,時常在執行計畫時出現注意力渙散的情形。 對於需要與人交流的社交場合失去興趣、活動力下降,變得不想出門,原本感興趣的事物也失去熱情,對大部分的事物皆提不起勁。 對於抽象事物的思考能力變差,往往需要對方再三解釋才能瞭解特定議題或概念,此外,遇到問題時的邏輯思辨能力也逐漸變差,變得更容易相信詐騙集團或陌生人。 原先如果是一名律師,患病後便無法準確背誦法條、進行清楚的答辯活動;或本來是專業水電工,卻忘記怎麼修理水管、處理管線問題,甚至會突然忘記如何使用微波爐、遙控器等家電用品。 在書寫與口語表達上的能力大幅下降,且經常重複敘說一樣的事情或句子。例如想要説「手錶」時,可能會說成「手上的時鐘」,想說「消防員」卻只能說出「滅火的人」等較不精確的詞彙。 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患者,大腦多半會受到程度不一的損傷,且難以完全根治,因此,最好的方法還是依循「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準則,在出現病症前兆時就積極採取保健或醫療措施以延緩或改善病程。以下整理出10大阿茲海默症的相關症狀,提供大家自我評估,以便及早發現警訊。 阿茲海默症為一種退化型的失智症,是目前全球失智症中比例最高的類型,通常好發在65歲以上的族群。而阿茲海默症的病因,是由於異常蛋白質沉積在大腦,造成腦神經元損傷。一開始大多是海馬迴先出現問題,短期記憶會先受到影響。隨著異常蛋白質累積在不同區域,受損的大腦區域就會造成不同的症狀,導致記憶與判讀能力大幅降低,進而出現記憶力衰退、語言表達障礙、迷失方向感等症狀,影響原有的生活自理能力。 根據研究指出,在台灣的失智症患者已超過28萬人,其中有將近6、7成是罹患阿茲海默症,且許多人發現時往往已經是病症中晚期,導致病情難以控制。究竟,阿茲海默症前兆有哪些?本文將為你說明阿茲海默症10大警訊,幫助你瞭解疾病前兆、病發階段與預防方法,協助你及早發現病情,甚至在患病前就做到預防效果,即使年老後也能握有人生掌控權。 經常會忘記自己近期做過的事情或說過的話,但對多年前的事情卻記憶猶新,比如會記得5年前孩子上大學時的畢業典禮日期,但卻不記得前天晚上曾和孩子通過電話。 會逐漸失去對於時間的概念,像是與家人説要「出門半小時」,卻3、4個小時後才回家;也會迷失方向感,無法順利到達指定的地點。 會將物品放置在不該出現的地方,像是將襪子放入冰箱或把青菜收進櫃子,且事後無法找回自己放置的物品,失去追溯過去記憶的能力。 原先沉著冷靜的個性可能變得暴躁好動,或原本是能言善道的人卻變得害羞內向,遇到事件的反應變大,且情緒起伏更明顯,容易因為小事而喜怒無常。 病患的溝通能力、行為和社交能力會有輕微的改變。某些人可診斷為早期階段的阿茲海默症,記憶力或注意力問題可藉量表或影像學檢查等臨床診斷方法辨別。2015年,全球大約有2980萬人罹患阿茲海默氏病 [ 2 ] [ 20 ] 。患者的發病年齡一般在65歲以上,但大約有4%到5%的患者會在65歲之前就發病,屬於 早發性阿茲海默氏病 ( 英語 : Early-onset Alzheimer's disease ) [ 3 ] 。65歲以上的盛行率約為6% [ 1 ] 。2015年,失智症造成約190萬人死亡 [ 21 ] 。1906年,德國精神學家與病理學家 愛羅斯·阿茲海默 首先描述並隨後命名了阿茲海默氏病 [ 22 ] 。在 已開發國家 中,阿茲海默氏病是耗費最多社會資源的一種疾病 [ 23 ] [ 24 ] 。 阿茲海默氏病 [ 11 ] (英語: 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種發病進程緩慢、隨著時間不斷惡化的 神經退化性疾病 ,此病症佔了 失智症 中六到七成的成因 [ 1 ] [ 2 ] 。最常見的早期症狀為喪失 短期記憶 (難以記住最近發生的事件),當疾病逐漸進展,症狀可能逐漸出現,包括 語言障礙 ( 英語 : primary progressive aphasia ) 、 定向障礙 ( 英語 : Orientation (mental) ) 和自能障礙(包括容易迷路)、 情緒不穩 、喪失 動機 、無法 自理 和許多 行為問題 ( 英語 : challenging behaviour ) [ 1 ] [ 2 ] 。當情況惡化時,患者往往會因此和家庭或社會脫節 [ 1 ] ,並逐漸喪失身體機能,最終導致 死亡 [ 12 ] 。雖然疾程因人而異,但診斷後的平均餘命約為三到九年 [ 7 ] [ 13 ] 。 阿茲海默氏病的真正成因至今仍然不明 [ 1 ] 。目前將阿茲海默氏病視為一種 神經退化的疾病 ,並認為有將近七成的風險因子與 遺傳 有關 [ 4 ] ;其他的風險因子還有 頭部外傷 、 憂鬱症 和 高血壓 [ 1 ] 。疾病的進程與 大腦 中的 纖維狀類澱粉蛋白質斑塊 沉積和 Tau蛋白 有關 [ 4 ] 。 要診斷阿茲海默氏病,需根據病人病史、行為評估、 認知測驗 ( 英語 : Cognitive tests ) 、腦部 影像 檢查和血液採檢來排除其他可能的因素 [ 5 ] 。疾病初期的症狀常被誤認為是正常老化 [ 1 ] 。確診則需藉助腦部組織檢驗 [ 4 ] 。 腦力 ( 英語 : Mental exercise ) 和身體 運動 、避免 肥胖 都有助於減少罹患阿茲海默氏病的風險 [ 4 ] [ 14 ] 。目前沒有實證證明特定藥物或營養補充品對疾病治療有效 [ 15 ] 。 目前並沒有可以阻止或逆轉病程的治療,只有少數方法或許可以暫時緩解或改善症狀 [ 2 ] 。疾病會使患者會越來越需要 他人的照護 ( 英語 : Caring for people with dementia ) ,這對照護者是一大負擔;這樣的照護壓力涵括了 社會 、生理、 精神 和 經濟 等各個層面 [ 16 ] 。運動計畫能改善病人的 日常生活 功能,並可能可以改善預後 [ 17 ] 。由失智症狀引起的行為異常和 思覺失調 常以 抗精神病藥 治療,惟其效益不高且可能增加死亡率,因此通常不建議使用 [ 18 ] [ 19 ] 。 阿茲海默氏病最初的症狀常被誤認為是 老化 或是 壓力 [ 26 ] ,但若進行詳細的 神經心理學檢查 ( 英語 : Neuropsychological test ) ,甚至能在確診為阿茲海默氏病八年前就可發現輕微的認知困難 [ 27 ] 。這些早期症狀可以影響大部分複雜的 日常生活活動 [ 28 ] ,最明顯的缺陷是短期記憶障礙,主要是難以記住最近發生的事和無法吸收新資訊 [ 27 ] [ 29 ] 。 大部分病患罹患阿茲海默氏病的原因仍然不明(除了1%到5%的病患可以找到基因差異) [ 40 ] [ 41 ] 。目前有幾個不同的 假說 嘗試解釋阿茲海默氏病的病因。 牙周炎 發生時的 螺旋體 感染也可能造成 失智 ,並參與阿茲海默氏病的 病理機制 ( 英語 : pathogenesis ) [ 90 ] 。真菌感染也是一個可能的疾病機轉 [ 91 ] 。是因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的腦細胞死亡造成智力減退。一般有中風後大血管性失智症或小血管性失智症。其特性是認知功能突然惡化,或是腦部功能呈階梯狀退化,早期常出現動作緩慢、反應遲緩、步態不穩與精神症狀等。 其腦部障礙以侵犯額葉或顳葉為主,早期可能會出現兩種特性,第一為性格改變且無法調整,以致有不適切之行為反應及活動;第二為出現語言障礙,以致造成自我表達困難。兩者都會有逐步退化的現象,此病症平均發生年齡較年輕,多為五十歲到七十歲間。 阿茲海默症為大腦神經細胞退化所造成的失智症,通常以大腦皮層為主。早期病徵以記憶力衰退最明顯,像是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困難,合併有認知功能、行為或性格的改變。病患腦部神經細胞會受到破壞,造成大腦逐步緩慢的退化,且退化的歷程是不能回復的,腦部病理學上可發現腦部有異常老年斑和神經纖維糾結。 失智症是一個進行性退化的疾病,從輕度時期的輕微症狀,逐漸進入中度、重度、末期症狀,疾病退化的時間不一定,有個別差異。瞭解疾病的病程與症狀,可以幫助患者、家屬預做準備,以因應疾病帶來的生活變化。 在早期就可能會伴隨著身體僵硬、走路不穩、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現象。此外則會有比較明顯的精神症狀,例如:鮮明的視或聽幻覺、睡眠時出現大叫,亂踢或是揮打的狀況,這可能是快速動眼期的行為異常(REM - sleep behavierdisorder, RBD),平均發生年齡為七十歲以後。 年輕型(早發性) 失智症(Young /Early Onset Dementia) 是指65歲以下被診斷為失智症之個案;依據國際失智症協會之資料30-64 歲失智症盛行率為千分之一,推估臺灣30-64 歲失智症人口約有1萬2千人,雖推估年輕型失智症者人數不算多,然而年輕型失智症與年老性失智症所面臨的情境及需求有非常大的不同。 台灣失智症協會於臺北市成立全臺第一個專為年輕型失智症家庭所提供的「Young 記憶會館」服務,辦理專屬於年輕型失智症家庭的多元服務,期待能牽起年輕型失智症家庭的手,共同面對困境,一起走過這段艱辛的意外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