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澄波

陳澄波(臺灣話:Tân Têng-pho,1895年2月2日—1947年3月25日),台灣嘉義人,日治時期及戰後時期油畫家,決瀾社和藝苑繪畫研究所成員。1926年以一幅《嘉義の町はづれ》(現稱 ...2025年為臺灣著名前輩畫家陳澄波先生誕辰130周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共同策展,展出陳澄波畫作8件原件畫作,與臺博館的自然史典藏進行對話,從早期知識 ...陳澄波生於1895年的臺灣嘉義。1924年3月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並在三年級時(1926年),以油畫作品〈嘉義街外(一)〉入選帝國美術展覽會,成為臺籍畫家中的第一人。陳澄波以其通北京話、具有「祖國」經驗,被推為代表之一(一說係出於主動),與陳復志、潘木枝、盧鈵欽、柯麟等12名代表(「和平使」)前往機場要塞協商。不料,這12名和平使一去 ...昨是前輩畫家陳澄波忌日,陳澄波長孫陳立栢選在這天,將阿嬤為阿公珍藏的2000多件作品,包括素描和畫作,以近乎全數捐出的「裸捐」,和台南國家美術館(南 ...「陳澄波」的名字,近來常被提到,他的畫作於死後在蘇富比拍賣會創下華人油畫最高價紀錄。由於陳澄波是嘉義市人,「九合一選舉」新任嘉義市長涂醒哲就曾提出 ...遙想近八十年前的三月,陳澄波被中國政權視為暴民, 時至今日我們才洗刷他的冤屈、認識了他在藝術上的貢 獻,而他的作品更獲得其他國家的重視。這條路,真的 好不容易。 臺灣的 ...張捷(1899年—1993年)台灣嘉義人,臺灣近代畫家陳澄波之妻,陳澄波在二二八事件蒙難後,以保存陳澄波畫作三十年而著稱。 張捷. 出生, 1899年 大日本帝國臺南縣嘉義辨務署.選在今(25)日台灣美術節,也是台灣前輩畫家陳澄波忌日,台南國家美術館(簡稱南國美)籌備處揭牌典禮,陳澄波家屬代表全員到齊簽署捐贈畫作意向,別具意義。陳澄波在二二八事件中,沒有經過審判,不明不白地死於國民黨政府殘暴軍隊的血腥暴行,遊街示眾、公開槍決。 兩個星期之後,3月24日,陳澄波被轉而拘禁在嘉義市警察局,那一天他寫下遺書表明為了12萬市民犧牲,無怨也無悔,遺書裡也寫到他對藝術的鍾愛,致死也不渝。隔日,3月25日,正是中華民國的「美術節」,陳澄波在這一天以「叛亂暴動」罪名,遊街示眾。他跪在車上,雙手反綁,背上插著死囚牌,押著遊街。沒有經過任何審判,陳澄波在嘉義市火車站前遭到「公開槍決」。 回到台灣之後,陳澄波和多位畫家創立美術協會,致力於將台灣各地名勝畫入畫布中。陳澄波的畫作,除了故鄉嘉義街景、圓環、公園、廟宇之外,還有很多台灣本土風景,如八卦山、阿里山、淡水和龍山寺等。 陳澄波後來進入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就讀(即現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求學期間,受日本畫家指導與影響。然而畢業後為了生活還是返回嘉義任教。1924年,陳澄波已近30歲,為了繪畫的夢想遠赴日本習畫。三年之後,陳澄波的畫作《嘉義街外》入選日本帝展,成為台灣有史以來以油畫入選的第一人,之後又多次入選。學成之後,陳澄波到上海工作。1932年,「一二八事變」戰亂,他又回到台灣。 絕大多數讀國立編譯館教科書長大的學生,只知道「黃河」、「長江」經過我國那些省會,歷史教科書刻意隱去二二八事件,台灣人不知台灣史!汗顏,莫此為甚! 今年是台灣近代重量級畫家陳澄波(1895~1947)120歲誕辰,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舉辦了東亞五個城市的巡迴大展,最後一站回到台北故宮,也是故宮九十周年院慶的壓軸大展。 「陳澄波」的名字,近來常被提到,他的畫作於死後在蘇富比拍賣會創下華人油畫最高價紀錄。由於陳澄波是嘉義市人,「九合一選舉」新任嘉義市長涂醒哲就曾提出「陳澄波大道」的構想,期許嘉義市能找回文化與歷史傳統中的自尊與自信,就像陳澄波筆下鮮彩亮麗的嘉義市,充滿生命的活力與張力。歲末年終,陳澄波特展在故宮壓軸展出,陳澄波的生平引發關注。 從陳澄波的出生談起。1895年,陳澄波先生出生於嘉義市。家境清寒的他,13歲才進入公學校讀書。在日治時期的台灣,畫家的社會地位很高,畫作入選日本帝展會是報紙上的頭條新聞。繪畫,也成為台灣人揚眉吐氣的最佳方式之一,而陳澄波的理想就是成為一名畫家。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台灣「光復」。各地為熱烈歡迎國民政府,紛紛成立籌備會。因緣際會,陳澄波因為個性熱心,去過上海教書,會說漢語,被推舉為嘉義地區籌備會的副主任委員。 台灣「光復」,國軍來了,民眾揮舞著國旗,列隊在嘉義火車站前的大馬路上熱烈歡迎。陳澄波對國民政府也充滿期待。1946年,他當選嘉義市第一屆參議會議員,陳澄波也正式加入「國民黨」。 然而,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消息迅速蔓延全台,風暴很快席捲嘉義。時任嘉義市長的孫志俊要求駐守嘉義的軍方率軍隊進入嘉義鎮壓,造成市民死傷慘重,而陳澄波代表民眾擔任「和平談判代表」前往嘉義水上機場和軍方談判。豈料這根本不是「和談」,陳澄波一行和平談判代表一到機場門口,就被趕下車,雙手被鐵絲纏繞反綁在背後,被衣服蒙住臉,遭到拘禁刑求。1947年, 二二八事件 爆發後,3月2日嘉義市區發生嚴重的軍民衝突,嘉義地方仕紳希望平息事端,組成「 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 」出面調停,推派陳澄波等偕嘉義市參議員六人擔任「和平使」前往協商,然而則遭到國民黨軍隊拘禁並受到嚴刑拷打,被逼迫承認煽動暴動的罪行。3月25日上午,陳澄波與其餘被捕的人犯被推上軍車,於 嘉義車站 執行槍決。 [ 10 ] 然而隨著1932年,上海發生 一二八事件 ,各地發生反日浪潮,日本人在中國的處境艱難,而臺灣人則同樣被視為日籍人士,處處受到排擠,陳澄波擔心家人安危,安排張捷帶著孩子先行返回臺灣。 1931年,陳澄波曾在上海以全家福為主題完成畫作《我的家庭》,該作品以分別是陳澄波、次女陳碧女、妻子張捷、長子陳重光、長女陳紫薇為主題。 [ 8 ] [ 9 ] 1918年,張捷在父親的安排下與陳澄波結婚,他因該場囍事而繡製囍字八仙綵 [ 5 ] ,當時的陳澄波則擔任 嘉義公學校 擔任 訓導 一職。婚後隔年,長女陳紫薇出生。 1899年,張捷出生於臺灣嘉義,是位於南門望族張家之二千金。其父張濟美 [ 3 ] 在日治時期時擔任嘉義市的保正,也是當地教務委員,在小學時,他曾與未來的丈夫陳澄波是同班同學。然而,由於某些原因,她在就讀四年後便輟學,於家中專心學習 針線活 。 [ 4 ] 張捷 (1899年—1993年)台灣嘉義人,臺灣近代畫家 陳澄波 之妻,陳澄波在 二二八事件 蒙難後,以保存陳澄波畫作三十年而著稱。 [ 1 ] [ 2 ] 1924年,陳澄波考取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就讀,張捷留在臺灣持續從事針線工作、車布邊等針線以支持家計及貼補丈夫在東京的生活,並獨立扶養三個小孩,1929年,陳澄波完成了研究科學業,並前往 上海市 任教。隔年,張捷與孩子們跟隨他前往上海居住。 [ 6 ] 在遠門前,為祈求能夠平安歸來,張捷在臺灣留下了一束髮結。 [ 7 ] 回到臺灣後,陳澄波因成為專職畫家而經常在外面寫生和參加美展。張捷則支持丈夫的夢想,獨自持家教子,使丈夫能夠全心投入美術創作。 陳澄波過世後,他和其他家族成員拆下住居門板充當擔架,將陳澄波的遺體運回家中,並為屍體拍照,由於住家光線不足,張捷在拍攝時於後方撐起門板,將陳澄波遺體上半身抬高,並將隨後將陳澄波當時所穿,留有彈孔的西服清洗乾淨,秘密保存。 [ 11 ] 當時,在面對夫逝之痛、政治迫害、生計經濟等困難,張捷為了持續保護丈夫的畫作,在避免情治單位的搜查下將陳澄波的畫作和物品深藏在住家閣樓,並在公開場合在住家門前將丈夫的畫框、畫架和寫生用具燒毀。陳澄波遺體的底片則藏於神主牌位後方。此外,由於感於陳澄波最後遺作《 玉山積雪 》應永久典藏、遂秘密以交換另幅畫作,向擁有該幅畫作的柯麟遺族協商保存。 [ 12 ] 2021年,陳澄波的後代將玻璃底片和遺照修復後,連同相框裡的其他照片、張捷過去使用的傢俱、服飾、飾品和三張日治時期地圖捐贈給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典藏。 [ 13 ] 在此之後,張捷並不讓孩子們接近閣樓,並告誡子孫以後絕不參與任何政治活動。在每年過年時定期將丈夫畫作拿出重新整理一次。 [ 14 ] [ 15 ] 為了貼補家用,張捷與女兒經常接零工,或者幫隔壁商家裝貨,賺一簍幾角錢的工資以維持生機。 [ 16 ]1945年,二戰結束,因為陳澄波曾於中國上海任教3年多,能夠說國語,因此被推任為嘉義市各界籌組的 歡迎國民政府籌備委員會 的副主任。 1926年(昭和元年),他以畫作〈嘉義街外(一)〉首次入選日本第七屆「帝國美術展覽會」,成為臺灣以油畫入選該展覽的第一人,之後也多次入選。他一生最崇拜的藝術家,正是 梵谷 ,家中兩本關於梵谷的傳記和書信集,被他用紅筆畫了又畫。 1924年(大正13年),以將近三十歲的高齡考入當時畫家的聖殿—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就讀 [ 2 ] ,是早期留學日本的臺灣學生之一。 從陳澄波留下的日記中,可以看到他自幼就有繪畫的興趣。當時臺灣的畫家圈普遍以作品入選日本 帝國美術院展覽會 為榮,因為當時入選 帝國美術院展覽會 總是報紙上的頭條新聞,畫家能得到有史以來最高的聲望與地位,也是臺灣人揚眉吐氣的最佳方式,於是陳澄波發想自己能成為一名大畫家。進入 國語學校 的第一年,陳澄波在著名 水彩 畫家 石川欽一郎 的教學指導之下,學習到基本的寫生訓練與水彩技法。 1895年(明治28年)生於 嘉義 ,父親陳守愚為清朝 舉人 ,曾受聘在外為 私塾 先生。家境清寒。母親早亡,陳澄波從小由祖母帶大,童年在私塾受漢文教育,13歲入 公學校 ,再進入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 就讀 [ 註 1 ] ,受教於 石川欽一郎 。 陳澄波 ( 臺灣話 : Tân Têng-pho ,1895年2月2日—1947年3月25日),台灣嘉義人, 日治時期 及 戰後時期 油畫家, 決瀾社 和藝苑繪畫研究所成員。1926年以一幅《 嘉義の町はづれ 》(現稱為《嘉義街外》)的作品,入選第七回 日本 「 帝國美術院展覽會 」(簡稱「帝展」), 這是 臺灣人 首次以西畫跨進日本官展的門檻;其後又數度入選「帝展」和其他各項展覽。1947年, 二二八事件 期間作為談判代表,最終遭 國民政府 軍隊 槍決 於 嘉義車站 前,享年52歲 [ 1 ] 。 1917年,從國語學校畢業,任教於嘉義廳嘉義第一公學校 [ 註 2 ] 擔任 訓導 一職。1920年到 水堀頭 公學校 [ 註 3 ] 擔任 教諭 。 同年3月從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後,陳澄波選擇升上該校研究科 [ 2 ] ,期間曾於臺灣、日本、中國各地參加各種展覽。 1929年(昭和4年)3月,完成研究科學業 [ 2 ] 。另一方面,在學期間陳氏同時也在 本鄉研究所 從事研究 [ 2 ] 。 在東京美術學校就學期間,和中國畫家 王濟遠 相識,在研究所畢業後,經王的介紹受聘至中華民國 上海新華藝專 與 上海昌明藝專 任教,也曾擔任上海市舉辦的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的西畫審查員,參加各種展覽。1931年上海舉辦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他以一幅畫作「清流」獲選當代十二位代表畫家之一,參加美國 芝加哥世界博覽會 。 1931年,陳澄波二次參加革新派「 決瀾社 」會務會議並成為會,與上海許多知名畫家如 方幹民 、 張大千 、 潘玉良 、 潘天壽 等均有書信往來或交換作品。 1932年(昭和7年),上海發生 一二八事件 ,各地發生反日浪潮,日本人在中國的處境艱難,而臺灣人則同樣被視為日籍人士,處處受到排擠,陳澄波擔心家人安危,於是先讓家人返台避難。 1933年(昭和8年),返臺與 楊三郎 、 李石樵 、 顏水龍 、 李梅樹 、 廖繼春 、 立石鐵臣 、 陳清汾 等8位畫家合組「臺陽美術協會」,並致力於將臺灣各地名勝畫入畫布中。近日山難頻傳,繼奇萊東稜登山團1死後,玉山、合歡山相繼傳出死亡山難,攀爬合歡山西峰的陳姓登山客失聯多天後,在23日下午尋獲遺體,如今山岳攝影師「雪羊」證實其為臉書粉專《戶外裝備研究所》版主,讓不少人大感震驚,紛紛留言悼念。 氣象署表示,今天(26日)白天溫暖偏熱,早晚仍稍涼,明天天氣如何?氣象署指出,明天(27日)各地大多為晴到多雲,周五(28日)起鋒面通過及東北季風增強,天氣轉趨不穩定,北部及東北部天氣轉涼,白天降溫較明顯,中部及東部氣溫亦逐漸下降。 行人穿越人行道不禮讓救護車並非無法可罰。交通部今(3/26)日表示,行人未禮讓妨礙救護車,可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處500元罰鍰,倘若導致重傷或死亡結果,則涉及刑法過失至重傷或過失致死罪嫌,以及相關民事賠償責任。 (中央社記者汪淑芬台北26日電)金門及馬祖今天上午出現濃霧,機場都暫停起降超過1小時,部分航班受影響。 南美館策劃「福爾摩沙時代-台灣近現代美術的知識啟蒙」展覽25日開幕,畫家陳澄波作品「清流」(右)、「嘉義遊園地」(中)與從未曝光過的作品「南海普陀山」(左)並列展出。 白色恐怖時代,陳澄波的名字是禁忌,遺孀張捷為避免丈夫的藝術成為政治的犧牲品,將畫作一幅幅拆下,藏於家中閣樓,再公開燒燬畫框。 陳澄波是台灣身價最高的畫家,其油畫「淡水夕照」曾在香港佳士得拍出2.2億元的天價,迄今仍是台灣畫家油畫拍賣最高紀錄。 包括陳澄波、郭柏川、郭雪湖、蒲添生、張萬傳、楊英風等前輩藝術家的家屬,已陸續向南國美表達捐贈作品意願。 昨是前輩畫家 陳澄波 忌日,陳澄波長孫陳立栢選在這天,將阿嬤為阿公珍藏的2000多件作品,包括素描和畫作,以近乎全數捐出的「裸捐」,和 台南國家美術館 (南國美)籌備處簽下捐贈意向書。 他說,希望擁有這麼多前輩畫家作品的南國美,可讓台灣人未來向外國人介紹台灣時,除介紹夜市和台積電,還可介紹「台灣有個近現代美術館」。 陳立栢昨簽署宣贈意向書時笑得開懷,形容自己的心情「像嫁女兒」,而且相信是「嫁到好人家」,因此感到「完成心願鬆了一口氣」。他表示,家族共同決議,陳澄波子孫每個人留一到兩件做為紀念之外,其餘統統捐出。 她擔心畫作會發霉,每隔一段時間,便會爬上閣樓,把上千件作品一一攤開,用報紙覆蓋,再重新藏起來。直到1979年,台北春之藝廊舉辦陳澄波首次遺作展,這些畫才得以重見天日。 陳立栢回憶,決定離鄉出國打拚時,父親陳重光告訴他,「你們兩兄弟要記得好好奮鬥,每人都要拿一億元回來幫阿公整理作品」,30年後他終於聽懂父親的話,還發現修復保存的費用不只兩億,如今有國家承接照顧的責任。 [周刊王CTWANT] 根據外媒報導指出,哥倫比亞總統佩特羅透過社群網站X表示,這批被擊殺的武裝分子,過去曾參與針對軍隊的伏擊行動。在這次軍事行動中喪命的幫派成員,包含了綽號「希特勒(Hitler)」的海灣幫頭目羅薩里奧(Manuel Alexander Ariza Rosario),以及海灣幫排名第二的重要幹部、... [周刊王CTWANT] 《瀟湘晨報》報導,目擊者石先生回憶,男子跳橋事件發生在昨天(25日)中午12時40分左右,事發位置位於新典橋,經民眾報警後,消防救援人員、派出所民警以及水上公安等單位,均趕到現場進行救援。目擊者透露,經過一番搜索,水上公安的快艇從水中打撈出1具遺體,然而當時跳橋...捐出來的畫作,是指長子交給長孫的部分,至於父執輩如叔叔、伯伯、姑姑等手上作品不包括在內。至於之前外界從報上看到陳澄波作品拍賣幾千萬、幾億元,都與他們無關。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栢受訪表示,作品全部捐給國家美術館,對他們家屬而言,遵守諾言、功成身退。(記者洪瑞琴攝) 〔記者洪瑞琴/台南報導〕選在今(25)日台灣美術節,也是台灣前輩畫家陳澄波忌日,台南國家美術館(簡稱南國美)籌備處揭牌典禮,陳澄波家屬代表全員到齊簽署捐贈畫作意向,別具意義。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栢受訪表示,要照顧這些作品不容易,對他們家屬而言,遵守諾言、功成身退,盼望台灣除了有夜市、台積電之外,也能自信向世界說,台灣還擁有一座近現代美術館。 陳立栢說,這是他回台第13年,家裡第25次的捐贈。以前大都是10幅、20幅捐贈,這次是把剩下的全部捐出來,包括素描、水彩、水墨大約2千多件,數量這麼大,令人懷念起阿嬤(張捷)有辦法藏這麼多,藏得這麼好。對他們兄弟姊妹來說,照顧這些作品實在不容易,收藏、保險、修復,承擔壓力頗大,必須賺到很多錢來維護。 今天台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首檔「福爾摩沙時代」大展,陳澄波重要文物《嘉義遊園地》與《清流》。(南美館提供) 陳立栢也透露,父親曾經問過阿公哪個作品可以捐贈的問題,阿公答說任何1件作品就像是10個指頭,哪個捐出去都會痛,希望若有捐作品,能以嫁女兒的珍惜心情,持續至他們第3代謹守諾言全部完成。 陳立栢說,台灣有台積電,卻沒有近現代美術館,全世界所有文化大小國,擁有近現代美術館是重要象徵,當大家出國在講梵谷、高更,我們有什麼可以講?除了賺錢以外,也要賺一點文化素養。希望從南國美開始,往後大家出國時,除了介紹台灣有夜市、台積電之外,還能自信說,我們還擁有1座近現代美術館。2025年適逢臺灣前輩畫家陳澄波先生誕辰130週年紀念,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將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共同策展,從早期知識份子/藝術家的視野下與本館作為博物學關懷的對話下,呈現臺灣差異、多樣性的人文與自然發展,匯集而成今日島嶼之貌,而所擁有的幸福滋味。 本特展將展出陳澄波畫作原件(共8件原件),搭配友達擬真藝屏製作微動畫,以及本館自然史典藏及新採集的標本。從陳澄波的作品如〈北回歸線地標〉、〈農家〉、〈東台灣臨海道路〉、〈濤聲〉、〈玉山積雪〉等油畫畫作破題,結合本館及新採集的魚類、植物等標本,討論與臺灣相遇而影響臺灣的自然現象,如洋流(黑潮)、季風(西南氣流、霧林帶)、氣候區(北回歸線、亞熱帶)等的獨特性,以及這些自然現象和所造成的物種高歧異性,交織而成 北半球生態系的縮影,進而孕育出豐富的文化多樣性,包含漁業發展及經濟交換等,闡述這塊土地上因這些現象的匯集而擁有的一切。陳澄波生於1895年的臺灣嘉義。1924年3月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並在三年級時(1926年),以油畫作品〈嘉義街外(一)〉入選帝國美術展覽會,成為臺籍畫家中的第一人。 1927年,再入同校師範科當研究生。1929年畢業後,即前往上海任教,除和藝壇人士密切交往外,在個人的創作上,也展開了極具實驗性質的多方嘗試,包括「中西融和」的畫法和「前衛思潮」的探索。 1933年,陳澄波返回臺灣定居,次年,便結合全島畫友組成「臺陽美術協會」,成為迄今仍然活躍的全臺最大民間美術團體。而在創作上,也拋棄一切束縛,盡情地發揮自我的熱情,為故鄉留下大批動人的畫作。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國民政府接收臺灣,陳澄波積極宣導美術,並計畫籌建美術學校。1947年受228事件牽連而罹難,享年5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