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對抗進程

十大關鍵解決方案,可有效減緩氣候變遷 · 1. 淘汰化石燃料 · 2. 發展再生能源 · 3. 保護森林 · 4. 守護海洋健康.2. 我國呼應氣候變遷全球行動,制訂「國家因應氣候變遷行動綱領」揭示減緩與調適的基本方向,並提出「溫室氣體減量推動方案」,以及涵蓋能源、製造、運輸、住商、農業及環境等 ...1. 盡量使用大眾運輸通勤 · 2. 使用節能家電 · 3. 重複利用,減少購買 · 4. 盡量選擇新鮮的、當地的食物 · 5. 使用環保餐具 · 6. 做好回收分類 · 7. 減少紙本浪費.為慶祝一年一度的地球日,今天的Doodle 獻上衛星空拍照,展現這顆星球的自然之美和生物多樣性,並提醒我們為後世子孫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每一年Google都會 ...氣候變遷對抗進程| 今日Google Doodle 2025 地球日| 為慶祝一年一度的地球日氣候變遷對抗進程氣候變遷對抗進程| 今日Google Doodle 2025 地球日| 為 ...全球應更積極投入氣候行動​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UNFCCC COP26)亦呼籲各締約方應採取更為急迫之氣候行動,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30年前減半,並在2050 ...社會對全球暖化的應對措施包括通過削減排放來減緩變化、適應其影響以及未來可能的氣候工程。大部分國家都是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UNFCCC)的締約國,其最終目標是防止危險 ...氣候變遷有哪些解決方案? · 降低碳排放 · 清潔能源 · 能源效率 · 植樹造林 · 建立綠色基礎設施 · 推廣可持續生產和消費 · 增加公眾參與 · 加強國際合作.現今國際倡議的2050淨零排放,目的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對抗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對於台灣來說,這個議題尤其重要。政府政策的支持,是推動台灣達到 ...由於氣候變遷是全球性的議題,少了名列前茅的美. 國,勢必讓其他參與的大國,諸如日本、加國等國想要重回訂定《巴黎氣候協. 定》前的碳排放量,以及讓OPEC 參與國想增產石油。此份報告為可視為第一本以台灣氣候變遷衝擊為主體的大規模調查,報告提供氣候變遷在台灣對生態、資源、健康、農業生產的影響。以明確的科學數據為氣候變遷示警,有開創性的科學—政策介面價值。 從這次報告看到,水資源的問題是台灣未來可能會遇到較為棘手的問題。台灣地形崎嶇,先天儲水量能有限,只能週期性地依靠每年梅雨與颱風降水,這些也是台灣水資源的主要來源。這次報告顯示,未來侵擾台灣的颱風傾向於數量減少,但強度增強,在此情況下可以推估,之後適切的水資源獲取更不易,也可能承受較強的風災與水患的風險。台灣政府需與民眾一起協力,加強未來對於澇旱所引發一連串農、魚 、林業等各方防災與減災的規劃與應變行動。 調適策略的規劃過程,除了地方內部利害關係人的垂直與橫向溝通,也應納入夥伴協力概念, 可參考國內(如台北市)外其他城鄉現有的氣候變遷調適執行方案, 透過更多交流互通有無,確保共同環境與資源之永續性。 首先可先利用國內外相關城鄉永續性評比項目,了解當地環境、 社會、經濟的實際情況,以「界定調適範疇」, 並對應在地議題重要性、急迫性、影響性, 以及根據國內外永續發展指標,篩選出優先調適目標。 同時也可由各空間已完成的現況與未來衝擊或風險評估, 來回頭微調前述所界定一個地方或空間的議題。 國家科學與技術委員會與環境部於5月8日,共同發布「2024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報告中分析東亞地區與台灣當前的氣候變遷現狀,包含溫度、降雨、海溫與海平面、極端天氣與氣候,以及台灣的空氣品質,並以IPCC AR6報告的CMIP 6模型資料與共享社會經濟路徑(SSP)中的四個情境,推估台灣未來的氣候情境。 報告中,也依此評估氣候變遷對台灣帶來的衝擊,並提出調適方案的建議,包含水、坡地、海岸、糧食、生態、健康與城鄉規劃。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對此份報告的觀點。 Q.地方政府也將要制定「地方氣候變遷調適計畫」, 地方政府可以怎麼應用這份報告的資訊,找出適合在地的調適方法? 地方政府針對6構面架構中的「辨識氣候風險及調適缺口」及「 調適規劃與行動」這2個階段的調適規劃,可考量以下: Q. 這份報告對台灣的重要性是什麼?從報告的數據,表示台灣面對很嚴重的氣候變遷威脅嗎?您認為對台灣來說最需要注意,或是最可能導致大規模災害的是哪個現象? 自IPCC發佈第一版暖化評估報告(1990年)至今第六版已過30多年,然而IPCC的報告皆以全球為視角,詮釋地球過去與未來暖化的情況與衝擊。然而政府這次公布的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以放大鏡的方式檢視台灣的數據,揭示台灣本島在大尺度暖化環境下的實際狀況。不但以科學數據,具體化這個蕞爾小島過往,以及未來暖化的變遷,更對未來的調適與風險評估提出展望與建議。對國人認識氣候變遷,瞭解氣候衝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這份報告對台灣來說不僅是一個警鐘,也是落實氣候行動的呼籲,面對氣候變遷需要政府、 企業和公眾的共同努力,採用基於科學的策略,來減緩和調適氣候變遷所帶來的不可避免的挑戰。台灣作為一個島國,生態系統和人口密 集的城市地區對氣候變遷特別敏感。報告中的數據明確表明, 台灣面臨來自氣候變遷的嚴重威脅,如氣溫上升、夏季延長、冬季縮 短和極端天氣事件強度增加等的預測,凸顯了這些威脅的關鍵性。面對氣候變遷,我們不能袖手旁觀。政府、企業和個人都應該積極應對,通過多種方式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碳足跡,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綠色金融是指通過金融手段來促進綠色產業和低碳發展。政府和金融機構可以通過設立綠色基金、發行綠色債券等方式,引導資金流向綠色產業和低碳發展領域。此外,政府和金融機構還可以通過設立綠色金融指標、建立綠色信貸體系等方式,促進綠色金融的發展。 科技創新是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關鍵。政府和企業應該加強科技創新投入,推動低碳技術、清潔能源技術等的研發和應用。此外,政府還可以通過科技創新來推動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碳市場建設等,實現氣候變遷問題的有效治理。 的研發、資源共享、碳市場建設等方面。此外,各國應該共同承擔責任,推動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確保氣候變遷問題得到全球范圍的有效治理。 氣候變遷問題關乎全人類的利益,因此需要廣泛的公眾參與。政府和社會應該加強宣傳和教育,提高公眾對氣候變遷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鼓勵公眾參與氣候變遷問題的解決。 可持續生產和消費是指在滿足當前需求的前提下,不損害未來世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政府、企業和個人都可以通過推廣可持續生產和消費,減少對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綠色基礎設施是指利用自然系統,例如濕地、森林等來提供生態系統服務的基礎設施。綠色基礎設施可以提供許多好處,例如減少洪水、減緩氣候變化、改善生態環境等。因此,政府和社會應該大力支持建立綠色基礎設施。 植樹造林是一種有效的碳捕獲方式,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降低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此外,植樹造林還可以保護水源、防治土壤侵蝕、改善生態環境等。因此,政府和社會應該大力支持植樹造林活動。 企業可以通過採用節能技術、提高產品能效等方式實現能源效率的提高。此外,個人也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例如選擇使用節能電器、搭乘公共交通等方式實現能源效率的提高。 碳排放是導致氣候變遷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降低碳排放是應對氣候變遷的重要措施之一。在這方面,政府、企業和個人都有責任。政府可以通過立法和政策鼓勵企業和個人減少碳排放,例如徵收碳稅、實施排放限制、鼓勵綠色交通等措施。企業可以通過採用清潔生產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使用可再生能源等方式減少碳排放。個人可以通過減少開車、減少食用肉類、節約用電等方式減少碳排放。 氣候變遷已成為全球關注的話題,隨著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經濟發展,溫室氣體排放量急劇增加,導致全球氣溫上升,極端氣候事件頻繁發生,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和生存。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案來應對氣候變遷問題。本文將探討氣候變遷的解決方案,包括降低碳排放、清潔能源、能源效率、植樹造林、建立綠色基礎設施等方面。 清潔能源是指不會產生碳排放或產生碳排放極少的能源,例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等。這些能源可以替代化石能源,降低碳排放。目前,許多國家和地區正在積極發展清潔能源,例如中國的太陽能、風能發電等。清潔能源的發展還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機會。 政府可以通過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引導企業和個人從事低碳、綠色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例如,政府可以通過減免稅收、提供貸款支持等方式鼓勵企業開展節能減排等低碳產業。此外,政府還可以通過加強監管、制定環保標準等方式,促進綠色消費,推動可持續發展。根據儀器記錄,相對於1860年至1900年期間,全球陸地與海洋溫度上升了攝氏0.75度。自1979年,陸地溫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溫度快一倍(陸地溫度上升了攝氏0.25度,而海洋溫度上升了攝氏0.13度)。根據衛星溫度探測, 對流層 的溫度每十年上升攝氏0.12度至0.22度。在1850年前的一兩千年,雖然曾經出現 中世紀溫暖時期 與 小冰河時期 ,但是大眾相信全球溫度是相對穩定的。 在1906至2005年間,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氣層溫度上升了0.74攝氏度。 [ 21 ] 普遍來說,科學界發現過去50年可觀察的 氣候 改變的速度是過去100年的雙倍,因此推論該時期的氣候改變是由 人類 活動所推動。 [ 21 ] 公眾對全球暖化的擔心也在增加。一份2015年的 皮尤研究中心 報告顯示出全球受訪者中認可「氣候變遷是一個非常嚴重問題」的 中位數 比例為54%,受訪者的地區差異明顯,美國和中國大陸(也是 二氧化碳排放量 最大的兩個地區)的受訪者最不擔心。 [ 20 ] 社會對全球暖化的應對措施包括通過削減排放來減緩變化、適應其影響以及未來可能的 氣候工程 。大部分國家都是 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 (UNFCCC)的締約國,其最終目標是防止危險的人為氣候變遷, [ 14 ] [ 15 ] 締約國同意大幅減排是必須的, [ 16 ] 並且全球升溫應該限制在相對於工業革命前2.0°C內, [ b ] 爭取控制在1.5°C內。 [ 18 ] 與此同時,一些科學家也質疑2攝氏度的目標。 [ 19 ] 人類的影響包括排放諸如 二氧化碳 、 甲烷 和 一氧化二氮 這樣的 溫室氣體 ,鑑於人類活動在全球暖化中扮演主要角色,這種現象有時候被稱為「人為全球暖化」或「人為氣候變遷」。報告中的氣候模型預測總結指出在21世紀,根據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全球表面溫度有可能進一步上升0.3-1.7°C至2.6-4.8°C。 [ 3 ] 這些發現已被主要已開發國家的科學院所認可, [ 4 ] [ a ] 並且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級或有著國際地位的科學機構對此提出異議。 [ 6 ] [ 7 ] 在2013年, 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 第五次評估報告認為,「人類影響極有可能是20世紀中葉以來觀測到的變暖現象的主要原因。」 [ 2 ] 全球暖化 (中國大陸、香港作 全球變暖 ),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 地球 的 大氣 和 海洋 因 溫室效應 而造成 溫度 上升的 氣候變遷 ,為 公地悲劇 之一,而其所造成的 效應 稱之為 全球暖化效應 。 未來的氣候變更及相關的影響將存在地區差異。 [ 8 ] [ 9 ] 已經在進行以及預期的影響包括 海平面上升 、 降水 變更和 亞熱帶 地區的 沙漠擴張 。 [ 10 ] 預計將來陸地變暖情況要比海洋嚴重,最嚴重的會是 北極 , 冰川 、 凍土 和 海冰 將不斷縮減。其它地區的改變包括更頻繁的 極端天氣 ,例如 熱浪 、 乾旱 、 山火 、 洪水 、 雪暴 、 [ 11 ] 海洋酸化 和因溫度變化引起的大規模物種滅絕。對人類重大的影響包括因農作物減產引發的糧食安全危機和海平面上升使得人們 不得不放棄一些人口稠密地區 。 [ 12 ] [ 13 ] 原則上,「全球暖化」一詞對成因持中立觀點,但是根據大眾的用法,「全球暖化」意味著人類對環境的影響。 [ 22 ] [ 23 ] 其他組織則使用「人為的氣候改變」(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代表人為因素導致的改變。 從2023年7月3日起四天內,全球平均氣溫連續三次打破最高紀錄 [ 41 ] ,1年後的7月21日又打破高溫記錄 [ 42 ] 。2023年10月,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局表示,2023年9月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9月。 [ 43 ] 2023年12月5日,世界氣象組織指出2011年至2020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十年。 [ 44 ]99% 塑膠是由化石燃料製成,在生產過程經歷開採、提煉、製造,產生十分驚人的碳排放。然而塑膠的使用量卻快速攀升,若繼續下去, 2030 年的全球塑膠碳排量可能比 2019 年水平多出 50% 以上 。根據國際環境法中心估計,光是 2019 年,製造和焚化塑膠製品所產生的溫室氣體,已 相當於 189 座燃煤電廠的排放量 。(延伸閱讀: 用完就丟的塑膠,默默助長氣候危機!這些品牌和石油企業有利益關係 ) 森林作為全球 非常重要的自然碳儲庫 ,對拯救氣候至關重要。政府必須制定更完善的法規阻止企業為了工業化畜牧、種植大豆、油棕樹等經濟作物,大規模砍伐、焚燒森林,而導致氣候變遷變得越來越劇烈。(延伸閱讀: 對應氣候變遷的最佳科技?答案其實是森林 ) 在淘汰化石燃料的同時,也應積極發展再生能源,作為替代能源。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潮汐能、水利能、地熱能等,在建置和發電過程的 碳排量遠低於化石燃料 ,若能透過能源轉型成為主流,將有助於淘汰化石燃料、減緩氣候變遷。(延伸閱讀: 比您想得更好?釐清再生能源10大迷思 ) 化石燃料包括煤炭、天然氣和石油等能源,在探勘、生產與燃燒的過程中,皆排放大量溫室氣體,是加劇氣候變遷的主要因素。 全球必須在 2030 年將碳排放量減半,並在 2050 年達到淨零碳排 ,為了達到此目標,各政府都必須加速能源轉型,透過淘汰仰賴化石燃料的經濟模式,從源頭減少碳排。(延伸閱讀: 什麼是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原因?有哪些影響?懶人包一次告訴你 ) 日益嚴重的氣候危機已經造成無數生命面臨威脅,或許會因氣候變遷影響太過劇烈,而感到不知所措。其實,科學家早已指出解決方案,但考驗是: 如何具體落實在生活各個層面上 。 氣候變遷已經是現在進行式,也是地球上所有生命面臨最巨大的威脅。幸好,面對氣候危機,還有很多解決方案,就有機會減緩全球暖化影響,例如能源轉型、限制森林砍伐、努力修復生態環境等。然而現階段惡化的程度,讓時間變得非常緊迫,所有人都必須立即採取行動。 政府需要選票,才能連任;企業需要顧客,才能盈利。因此集結公眾力量即是關鍵,您我都能要求政府與企業採取因應措施,積極抵禦氣候變遷,減少風險與生活衝擊。 根據科學家的建議,其實 減緩氣候危機的解決方案早已存在 ,需要各政府與企業積極採取行動,不再拖延!可優先進行的措施分為以下 10 大對策: 健康的海洋具有 調節氣候、水資源循環與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等功能 。但是工業式漁業、塑膠污染,以及開採化石燃料,都大幅破壞海洋生態環境,使人類逐漸失去減緩氣候變遷的重要屏障。因此綠色和平積極推動《全球海洋公約》,爭取各政府在 2030 年前保護至少 30% 海洋。(延伸閱讀: 保護海洋生態50年,綠色和平為什麼現在極力推動《全球海洋公約》 ? ) 利用「野化」讓土地恢復自然生態系統功能,以及在對的地方種植多樣化的森林,對於 恢復生物多樣性、吸收二氧化碳並儲存在土壤中 ,都大有助益。(延伸閱讀: 【世界環境日】大自然的神奇力量,透過重新野化,自我修復重啟生態系統 ) 城市道路規畫可改成更友善環境的方式, 設計適合步行、騎腳踏車 的環境;建設 便利又全面的大眾運輸系統 ;推廣電動汽機車及規劃 更便利的充電系統 ,都有助於大幅降低碳排放量與空氣污染。(延伸閱讀: 在後疫情時代,4個面向打造綠色城市 )隨手關燈,使用省電燈泡,盡量少吹冷氣多開窗,少用烘衣機,讓衣物自然曬乾或風乾等,小小動作都能積沙成塔。 盡量使用電子帳單繳交生活中的費用,使用電子收據或發票,和使用雙面紙或使用再生紙產品,都有助於垃圾減量與降低樹木砍伐數量。 廢棄物回收分類不僅能減少垃圾焚化產生的能源消耗,回收的紙類、塑膠和玻璃等,能讓資源能循環利用,減少開發和生產新資源。 自備環保筷、環保杯,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可以降低垃圾量及生產一次性餐具,和處理垃圾產生的碳排放,累積下來就節省了龐大的資源。 個人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累積,都能化為大的影響。13個減碳小撇步讓每個人都可以在食衣住行中,就能達到節能減碳,為地球盡一份力。 「 節能 減碳」顧名思義就是「節約能源,減少碳排放,」 並藉此保護地球資源,降低對地球的傷害。在計算個人碳排時較常使用 碳足跡 (Carbon Footprint)作為計算。碳足跡的定義為一項活動或產品的從製造、運送到最終銷毀,整個過程所直接與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全球各地熱浪、暴雨和乾旱頻傳,在台灣也出現缺水和夏季高溫屢破歷史紀錄。極端天氣對人類生活各方各面都帶來衝擊,緩減氣候變遷意識提高,減碳也成為全球運動。人們每天的消費、交通、穿著、飲食等都會產生碳排放,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節能減碳,每個人一點一滴的行為,累積下來就會是巨大的改變。 全球暖化造成的氣候變遷是人類共同面對的危機,也是國際社會高度重視的議題。氣候變遷對環境造成的傷害也影響到人類的日常生活,乾旱與水災頻仍,導致民生用水供應不穩定,甚至引發糧食危機。若持續忽視氣候變遷的影響,將導致不可挽回的生態浩劫。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在2015年通過《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多國同意將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攝氏 2 度之內,並以攝氏 1.5 度為目標,陸續提出淨零溫室氣體排放之政策規劃。 在台灣,針對企業政府採用碳盤查登錄、總量管制來規範企業的碳排,同時也規劃加速修正《氣候變遷因應法》,針對高碳排的企業徵收「 碳費 」。而個人方面,政府也提出許多鼓勵措施,例如自備環保杯的折扣和環保集點制度,只要上網站註冊,不論是購買綠色商品、搭乘大眾運輸或參與環保行動,都能化為「環保綠點」,讓民眾可以用累積的點數到合作商家兌換實質商品。 大家每天幾乎都要通勤,無論是上課、上班或是出遊,成千上萬的人開車上路,也會造成大量溫室氣體排放。根據環保署2020統計,在台灣包含飛機、汽車等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佔比約為總量的14%,若每天通勤能改為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能夠同時達到減少空氣污染和碳排放的效果。 選用有節能標章的家電,不僅能節能減碳、省電還有補助。2022年財政部的節能家電補助方案以貨物稅減徵為主,品項從冰箱、除濕機到冷暖氣機都有。貨物稅減免補助金額將依照家電級距而有所不同,最低為500元,最高補助金額為2000元。 我們日常生活使用的所有物品,從生產製造、運送到銷毀都會留下碳足跡。人類的活動無可避免地會消耗地球資源與能源,因此如果能在安全範圍內重複利用每一項物品,將手中的資源創造最大的效用,也能達到減碳。 進口蔬果食物比起當地、當季的食物要消耗更多的包裝和運輸,選擇當地、當季的食物能夠節省運送、冷藏的能源。此外,減少囤積食物和廚餘,吃多少就買多少,也能減少浪費達到減碳。NOWnews今日新聞 《NOWnews APP》「聽新聞」功能,每日為您朗讀超過600則新聞。不需坐在電腦前或盯著手機瞧,可一邊做家事、開車、運動,讓AI語音主播用聲音陪伴您生活的每一刻。